符合心意;心滿意足。「如意」原為印度古時之爪杖,於說法及法會之際,講師所持之器具。表示吉祥之意。宋‧朱敦儒(1081~1159年)〈感皇恩〉詞:「都為自家,胸中無事。風景爭來趁遊戲。稱心如意。剩活人間幾歲?洞天誰道在,塵寰外。」參閱《全宋詞》。
出自唐‧阿地瞿多(?~652~?年)譯《龍藏‧0359‧41冊;陀羅尼集經‧卷十一‧使者印》:「若欲得錢財者,黑月十四日至十五日兩日之中,日別三時,取胡麻、秔米、稻穀華三種,火燒并呪一百八徧者,即得錢財,稱心如意。」
亦作「稱心滿意」。宋‧虛堂智愚禪師(1185~1269年):「(永明)壽禪師,大似窮儒登群玉之府,無不稱心滿意,只是中間,有一字子未穩。」參閱《大正藏‧2000‧47冊;虛堂和尚語錄‧卷三》。亦作「趁心如意」。